專訪黃應士教授

 12/15/2022

有「香港新聞教父」之稱的資深新聞工作者、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黃應士教授,於兩年前向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慷慨捐資港幣5,000萬元,設立黃沈慧珍紀念基金,當中約三分之一用於支持創辦全港首個同類型計劃──「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」計劃,為在職的中層新聞工作者提供休假進修的機會,同時幫助提升業界的整體水平。

黃應士表示,創立該計劃的構想,最初源於自己於1965年參加的「史丹福大學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」計劃。當時,黃應士進入新聞界已近十年,他獲上司推薦成為第一批史丹福大學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中的一員,卸下報社的工作,用四個月時間重返校園進修。

他指,記者的生活每日都要面臨死線,並需要經常處理負面新聞,例如致命的意外等,多年累積下來,「個腦袋好攰」,視野亦變得狹窄。黃應士直言,若非有訪問學人的機會,讓他有時間停下來休息,「我唔會喺呢行last(堅持)咗50年」。

在史丹福,黃應士選修了許多關於中美關係的課程。又由於正值越南戰爭,他專門選修了東南亞歷史、殖民主義等課程。他憶述,在擔任訪問學人期間,每隔兩個星期,就有機會與各行業的翹楚見面交流,例如政客、新聞機構老總等,「那時的KOL(關鍵意見領袖)是州長、市長、《紐約時報》總編輯,(美國)國務卿都有來過」。至於他選修的藝術史課程,則令他後來在從事圖片編輯的工作時,更加得心應手。

「我們可以選修想上的任何課程,沒有學分,沒有考試。這段經歷對我來說非常好,所以我覺得,為什麼不在香港做相同的事情呢?」懷着這樣初心,黃應士在自己參加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半個多世紀後,終於在香港開設了首個同類型計劃。

黃應士提到,在訪學期間,他亦非常珍惜與其他訪問學人之間互動、聊天的機會。與黃應士同期參加訪問學人計劃的新聞工作者,幾乎都與他一樣,在項目結束後繼續留在新聞界,並最後成為各大報章、電視傳媒的總編輯。因此,黃應士決定,參加訪問學人計劃的新聞工作者,必須要承諾,在完成計劃後,繼續為所屬的新聞機構服務一定年限。

對於本港新聞機構是否應該支持員工參加訪問學人計劃,黃應士認為要「睇長線」。他舉例,香港的新聞機構一般有60至100人左右不同職級的員工,「你只需要放其中一個人四個月的時間,這難道不可行嗎?」黃應士續稱,成為訪問學人需要經過嚴格遴選,若新聞機構中有人獲選,這不單是對個人的肯定,更是對於新聞機構的肯定,而訪問學人回到新聞機構中,也能夠作出回饋,「和同事分享他們學到的東西」。



© Copyright 2024 - School of Communication,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| Privacy Policy | Disclaimer | All rights reserved.